〔↑↑↑點擊視頻〕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舞劇《杜甫》將“詩圣”杜甫寫于安史之亂前的《麗人行》編成一段8分鐘群舞,去年這一片段被網友傳到網上,被盛贊為“最美中國風舞蹈”,迄今全網播放量已經超過10億。此為《麗人行》在中山演出片段。
重慶歌舞團
舞劇《杜甫》
【2021年10月14日20:00】
【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 大劇場】
≡≡≡≡
10月14日晚,由重慶歌舞團聯合國內頂尖創作團隊精心打造的中國首部詩圣題材舞劇《杜甫》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大劇場上演。全劇意象化地呈現和講述了“詩圣”杜甫顛沛流離的一生,濃縮了杜甫從入世、處世、出世的全過程,以舞蹈語匯詮釋杜甫的精神世界。
大寫意展現杜甫的一生
杜甫的一生是吟詩的一生,其思想、人格、追求、成就主要體現在詩歌上。如何用既不能言又不能吟的舞蹈藝術形式,來表現杜甫這位“詩圣”,讓觀眾“聽”得懂、看得明白,是該劇創作面臨的一大難點。
在演出開始前,該劇的主演高俊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兩位女導演韓真、周莉亞并沒有采用在她們的作品《沙灣往事》、《永不消逝的電波》中擅長的線性敘述,而是“以舞構劇”,擺脫傳統的情節敘事,通過一個個符合戲劇表現特征的“塊狀舞段”的轉換,營造一個個隱喻心理情境的空間環境,凸顯杜甫渴望“求仕”又心悸“失我”的對比,襯托杜甫豐富的內心情感,揭示“詩圣”所處的時代背景,折射出卓越“詩史”產生的社會文化根源。
“杜甫一生的坎坷和他面對國家心懷天下的感情,是創作團隊最希望呈現的部分,也是最難演的部分。杜甫是見天、見地、見自己、見眾生的,如何把這一點表現出來,對演員是很大挑戰。”高俊雅說編導特別啟用了兩個杜甫,分別飾演舞臺上的杜甫和“杜甫的影子”,根據劇情發展需要,安排其貫穿全劇進行有機穿插表演。結合“兩個杜甫”不同的人物角色定位,梳理“隔空對話”線索,設計對比強烈的舞蹈動作,增強劇情張力,凸顯杜甫內心思想與社會現實之間的矛盾沖突,進一步深化了主題。
“之所以這樣選擇,是因為舞劇多表現個人與外界的矛盾,但《杜甫》卻是更多表現他內心和外界的矛盾,影子就是杜甫的鏡子,是他的內心。舞劇中有杜甫自己和時代的對話,自己和自己的對話,所有對話又會轉化為矛盾,他自己和國家的矛盾、官場的矛盾……所以我們不是在舞蹈,而是希望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去探尋他的所思所想,也就是導演一直在跟我們強調的‘動機編舞’,是什么想法驅使他做了這個動作”。
他還舉例說,在《兵車行》的舞段,雖然群舞演員始終保持著一個前后聳肩往前邁步的鏡頭,但每一次的邁步演員的狀態和層次都不一樣,它其實是出杜甫看到這些服兵役的百姓內心波瀾起伏的體現。
用一個人物折射時代風雨
杜甫為人共知的詩歌風格是“沉郁頓挫”,但這位詩人卻不是生來沉郁。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至衰的時代,“開始他也寫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樣的詩句,但后來就變成‘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有一個副標題“一個人筆下的唐朝”,這是整個舞劇的思想線,雖然講的是杜甫,但通過這個人,想要反映的是他筆下的民間疾苦、時代風雨和他內心的掙扎。
舞劇中處處都是杜甫的詩,卻又并未明顯以具體詩歌劃分段落。“很難說《杜甫》里有他的多少首詩,很多詩都是交融在一起的,越是了解杜甫的人,看演出時從中發現的詩越多。”高俊雅說,你會在其中讀到《麗人行》《春夜喜雨》、“三吏三別”。“通過杜甫的視角,你可以看到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
這其中還有導演本身的女性視角,比如說,杜甫的妻子楊氏史書上幾乎沒有什么記載,但是在這個舞劇中,導演給了她相當的空間,從新婚別離,到中年重聚,讓她去展示普通人的情感,‘杜妻’這個角色一輩子都在等待,在杜甫出去求官到棄官回鄉的過程中,他只回來過一次,那一次是兒子死了。所以在舞段中,杜妻流著淚哭打著質問他,你到底在干什么?你也可以從她的身上感受到杜甫的心中有大家沒小家。”
高俊雅說,他是懷著敬畏的心去努力演繹出這樣一個偉大的角色。“杜甫生于盛世的富家子弟,見證著唐朝由盛到衰的過程,也歷經十年求官的迷茫與徘徊,但是始終與民站在一起,擁有兼濟天下蒼生的理想和情懷,這就是他的偉大之處。”
而在當晚的演出中,大劇場座無虛席,演員們精湛的表演征服了觀眾。落幕時,觀眾起身遲遲不愿離去,掌聲、喝彩聲、叫好聲連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