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人:舒工
手機:13726017833
qq:64407753
地址:廣東省中山市三鄉鎮烏石村萬里路2號16卡首層
發布時間:2018-08-12 09:35:00
新華社銀川8月11日電題:“體育之火”照亮鄉村振興路
新華社記者何晨陽、劉揚濤
一塊健身場地、一副籃球架、一個擴音器……新華社記者近日在寧夏、山西、河南等地農村走訪發現,在一些地方,籃球賽、廣場舞改變了賭博等不良生活習慣,成為陋習改變者和農民健康生活方式引領者。
更為可喜的是,農村地區的運動熱潮,既有效提升村民身體素質,對全民健身是有益助力,更對鄉風文明、村莊凝聚力、脫貧攻堅具有重要促進作用,成為鄉村振興路上的正向力量。
風氣正起來
山西省呂梁市文水縣劉胡蘭村,因是革命英雄劉胡蘭的家鄉而聞名全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是全國的模范村、先進村,但改革開放后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一度面臨經濟落后、社會凋敝的窘境。
近年來,劉胡蘭村通過推廣全民健身,使得鄉村風氣煥然一新,人心再次凝聚。
“我過去沉迷打麻將,整天坐在烏煙瘴氣的房間里,身體一天比一天差。自從開始跳廣場舞,再也沒上過麻將桌,現在腿腳利索了,心態也比以前年輕了許多。”村民梁福音說。
在劉胡蘭村,像梁福音一樣從“麻將桌”轉戰“廣場”的婦女還有很多。“2015年我剛開始在村里跳廣場舞的時候,很多人都不接受,總覺得跳舞是不正經的。”梁福音說。
而現在每到晚上八九點鐘,村委會樓前的小廣場上總會聚集大批村民,從十幾歲的小孩到七十多歲的大媽,都能在音樂聲中舞動起來。夏天人最多的時候,“廣場舞團”有上百人之多。
劉胡蘭村村干部石建福說,近幾年廣場舞的興起,讓原本“死寂沉沉”的村子一下子“活了過來”。
“過去村里人沒有鍛煉的意識,這幾年不同了,越來越多農村人也開始關注身體健康、追求高質量的生活。”石建福說,全民健身的興起,改變了村民的生活觀念,給村子帶來了健康、向上的風氣,讓更多百姓收獲了幸福感。
脫貧干起來
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是我國最大的生態移民扶貧集中區,當地聚集了自“苦瘠甲天下”西海固地區移民來的群眾,貧困程度深、群眾風俗差異大一度成為當地發展的最大制約。
“我以前晚上經常跟朋友出去耍,有時候通宵不著家,老婆為此沒少跟我鬧矛盾,日子也過得不咋樣。”在紅寺堡區柳泉鄉永新村,村民王小平說,自從去年村里建起了籃球場,他牽頭組建起了籃球隊,白天務工、傍晚打球,不僅養成了早睡早起的習慣,還“能攢住錢了”。
王小平牽頭組建的永新村籃球隊,在外村也有很高知名度。“我們經常到鄰村搞友誼賽,這不僅讓兩個村的村民關系更好,也提升了本村的凝聚力。”王小平說,籃球隊聚集了一幫青壯年,忙時務農、閑了打球的安排,讓大家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紅寺堡區新莊集鄉西源村文化協管員張克看來,體育運動的魅力不止于提升村莊凝聚力。
“村里有體育活動,大多數村民都會來看,村民也會互相比互相看,有人開著小轎車來,別人看了就覺得‘我還要努力致富’,這無形中對‘懶漢’是一種刺激。以前村里爭當貧困戶的情景,現在再也看不到了。”張克說。
紅寺堡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楊志東說,讓貧困群眾脫貧奔小康,富口袋更要富腦袋,這當中,文體活動具有重要作用,既能引導大家改正壞習慣,更能潛移默化地增加正能量。
體育之火旺起來
記者采訪中,不少干部群眾表示,目前,農村群眾的健身熱情正被不斷激發,他們的體育熱情也不斷高漲,但要繼續燒旺農村“體育之火”,仍需從細處著手、實處著力。
首先,積極培育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提升農民健身科學性、系統性。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是帶動和促進整個農村地區全民健身的重要力量,是農民科學健身的引導者。雖然一些地方通過邀請城市社會體育指導員到農村進行籃球、廣場舞授課等形式,對科學健身進行推廣,但一些群眾表示,如果能有住在身邊、永遠不走的本村社會體育健身指導員,村民運動中的疑惑就能得到更快更好地解答,大家的運動積極性肯定更高。
其次,適當增加農村體育器材種類,項目推廣上應更關注老年人和青少年。張克說,目前農村青壯年大多出門務工,留守老人和青少年成為農村“主力”人群,希望能增加適宜老年人和青少年的器材和項目,讓更多人參與到全民健身中來。
三是農村體育運動應多突出農村特色。“扁擔拔河、合力推小輪車等具有農村特色的體育活動,很受大家歡迎,有時候一條毛巾、一塊肥皂做獎品都能讓大家玩的很開心。”河南省新野縣前高廟鄉農民高偉說,不少農村特色體育活動都是從農活演變而來,與大家的生活具有貼近性,這些活動能更好激發大家的運動熱情。
掃一掃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