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人:舒工
手機:13726017833
qq:64407753
地址:廣東省中山市三鄉鎮烏石村萬里路2號16卡首層
發布時間:2020-04-24 11:25:31
南方網訊 1月3日上午,第四屆廣東省體育產業發展論壇在南沙區揭幕。廣東省體育局副局長林瑛代表省體育局在主論壇發布《2019年廣東省體育產業報告》。作為體育大省,廣東體育產業2018年的總規模、同比增速、增加值等數據均超過預期,位居全國前列。
發展背景
五大因素促廣東體產飛速發展
2019年對于中國體育而言是極為重要的一年,國務院辦公廳先后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和《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體育被定義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志事業”和“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體育產業的發展迎來前所未有的良機。
近年來,廣東產業結構調整加快,體育產業將迎來市場化、產業化、規模化的高速增長期。
廣東城鎮化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體育將為以流動人口市民化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提供增強城市認同感、和諧度和凝聚力的獨特作用及功能。
2018年廣東人均收入達到1.337萬美元,意味著人們“有錢”“有閑”,體育消費將迎來消費暴增階段。
廣東人口年齡已進入到“老年型”發展階段,以“治未病”為主的健身健康投資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廣大群眾對體育的需求愈加迫切,對健康的要求更加深刻,包括物質、精神、行為等多個層面。
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是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工體系和城鎮職能體系,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世界級城市群。體育的共享性、差異性、互補性、鏈接性、融合性、體驗性、參與性和輻射性等功能,必將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過程中發揮獨特作用。
綜合目前廣東經濟社會的發展現狀,廣東體育產業將迎來高速增長期、消費暴增階段,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發展情況
較快增長為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
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廣東體育產業保持穩定較快增長,為全省社會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2018年,體育產業總規模、同比增速、增加值等數據均超過預期,位居全國前列。由于2018年體育產業統計工作是與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一并開展,最終具體數據要根據“四經普”的口徑予以確認。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在廣東體育產業仍然占據重要地位,但制造業占比逐步下降、服務業占比提升,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銷售、出租與貿易代理較快增長,產業結構趨于優化。
產業體系逐步完善。廣東堅持“以體為本,全面發展”的方針,包括體育競賽表演業、體育健身休閑業、體育場館服務業和體育培訓業等在內的體育本體產業穩步發展;體育綜合體、體育特色小鎮、體育產業園區不斷壯大;體育服務業在體育產業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全省體育產業體系逐步完善。
產業布局日漸升級。經過多年發展,截至2018年,廣東省體育產業總體上呈“一圈雙核四帶多點”的空間布局,即珠三角一小時體育圈,形成廣州、深圳兩個核心示范市,培育沿綠道、沿江、沿海、沿山體育產業帶,建設覆蓋面廣、便利性強的點狀體育產業功能區。
同時,區域內以深、穗、莞為中心,也產生了一定數量的體育產業集群,并逐漸由單一的體育用品企業聚合向競賽表演、健身休閑、體育旅游等多種類型的集群發展,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產業環境不斷改善。為推動體育產業發展,2018年,廣東省印發《省府辦公廳發布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建立廣東省體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的通知》、《關于支持省級體育社會團體發展的指導意見》、《廣東省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實施意見》等支持體育發展政策文件,為廣東體育產業健康、持續、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深入開展粵港澳地區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交流與互動。廣東體育局發揮體育在促進區域協調方面的獨特作用,制定出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提出“聯合港澳打造一批國際性、區域性體育品牌賽事;加強香港與廣州從化無規定馬屬動物疫病區在進出境檢驗檢疫通關等領域合作,推進馬匹運動與相關產業發展;支持利用大灣區海岸線資源發展帆船、沖浪、海釣、潛水等濱海體育休閑項目;聯合香港、澳門特區政府體育部門共同舉辦粵港澳大灣區體育博覽會,為大灣區體育行業交流提供融合交流的平臺。
推動運動健康城市建設。廣東體育局主動適應新時代體育發展的要求,堅持“大體育”發展理念,積極推進運動健康城市創建工作,并組織專家學者,全面、系統地研制了創建標準、規范和評審辦法。積極創建全國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縣——廣州市、深圳市獲得“廣東省創建全國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梅州五華縣、揭陽榕城區獲得“廣東省創建全國全民運動健身模范縣”。
展望未來
共創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廣東體育產業近年來發展較快,但仍存在占GDP比重有待提升、制造業缺乏一線知名品牌、服務業內部結構不協調、產業發展區域不平衡、場館設施呈現出整體需求相對滿足但結構性需求難以滿足等問題。
對于廣東發展體育產業的優勢,廣東省體育局副局長林瑛分析說,首先是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省體育工作聯席會議有眾多部門參加,是促進體育發展的有利舉措;廣東人開放、創新的特性,以及市場活力,注定體育產業將高速度、高質量發展;廣東一年365天都適合體育活動,具備非常好的氣候條件;廣東體育人真抓實干,把人民對健康和幸福的追求放在心中,“從氣候到人文環境,再到體育人的努力,都預示著廣東體育產業將飛速發展”。
未來,廣東將統籌規劃體育產業布局,重點建設“一圈雙核五帶多點”的體育產業布局。在珠三角培育一批體育產業特色縣(市),進一步壯大縣(區)體育產業綜合實力。大力開拓體育健身休閑服務,打造一批體育服務綜合體,穩步推進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打造一批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
優化體育產業結構。著力提升體育服務業比重,大力培育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服務、中介經紀、體育培訓等服務業態。
培育壯大市場主體。積極培育多元市場主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推進體育場館管理體制改革和運營機制創新。重點扶持一批運行良好、積極作為的基層體育組織。打造一批知名企業和自主品牌。
激發體育消費活力。推動公共資源向體育賽事活動開放,積極引導競賽表演業良性發展。打造一批國際知名、國內一流和具有嶺南特色的體育賽事品牌。
鼓勵體育產業創新發展。推動智能制造、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體育制造領域應用。大力發展“互聯網+體育”,推動電子商務平臺提供體育消費服務。鼓勵開發一批以帆船、帆板、滑雪、馬術、攀巖、汽車越野等為代表的戶外運動項目,滿足多元消費需求,培育新型消費市場。
提高產業服務水平。出臺鼓勵消費政策,規范體育場館安全服務供給。加強體育產業人才培養,形成有效支撐體育產業發展的高層次人才培訓體系。完善體育產業統計體系,基本形成及時、全面、準確的體育產業數據定期發布機制。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體育資源互補、融合發展,對其他產業帶動作用明顯提升。
“廣東體育產業總量集中在廣州、深圳,廣深占了總量的五成,其他19個地級市占另外五成。省體育局今年將做一個更加精細,更加科學、創新的全省體育產業空間布局規劃,促進全省體育產業協調、均衡發展。作為體育人,我們呼吁有更多資本進入體育產業,粵東西北地區雖然經濟相對落后,但各有發展體育產業的特色,當地政府也很重視,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林瑛表示。
在體育產業報告發布結束后,廣東省體育局與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分行簽訂了《關于支持廣東省體育產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攜手促進體育產業發展;廣東廣播電視臺聯合廣東省體育局、廣東省廣播電視局三方簽訂三方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全省體育賽事“5G+4K/8K超高清”戰略升級;廣州市南沙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與富力足球俱樂部簽訂《2019年廣州市南沙區青少年足球推廣項目》,共同推動足球運動的發展。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編輯: 陳偉峰掃一掃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