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人:舒工
手機:13726017833
qq:64407753
地址:廣東省中山市三鄉鎮烏石村萬里路2號16卡首層
發布時間:2020-10-27 21:25:55
如今,從市中心經南坪快速、水官高速駕車到龍崗中心城只需不到1個小時,剛出收費站映入眼簾的就是寬敞的龍翔大道及國際范兒的大運中心場館,周邊車水馬龍,高樓林立,社區配套完善。
201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就在這里舉行。這次體育盛會不僅讓深圳站上了世界舞臺,也讓全球的目光聚焦到了龍崗。而這座從城中村中破土而出的世界級體育場館——大運中心,也已然成為了深圳和龍崗一張閃亮的名片。
9年過去了,大運會或許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記憶。但在后大運時代,得益于舉辦大運會留下的一流場館和豐富經驗,深圳的體育事業一路高歌猛進:包括WTA年終總決賽、中超和CBA聯賽、“中國杯”帆船賽等諸多國內外頂級賽事相繼落戶深圳。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深圳已經是每年舉辦超過500場賽事的體育賽事之城。現如今,站在新起點的深圳,正向著打造國際體育賽事之都的目標邁進。
1993年,筆架山下的深圳體育場正式建成。這座能容納32500觀眾的體育場,是當時深圳條件最好的賽事場館。作為落成當天的慶典比賽,以國腳為班底的中國聯隊對陣荷蘭的埃因霍溫,特區人民也開始嘗到“國際體育大餐”的味道……
隨著經濟的騰飛和基礎設施條件的進一步改善,深圳也開始向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大型賽事伸出“橄欖枝”。2004年,國務院正式批準以深圳名義申辦2011年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2007年,深圳經過激烈競爭,從5個申辦城市中脫穎而出,成功獲得大運會舉辦權。
而彼時的深圳,缺乏能夠舉辦大型國際賽事的一流場館,1993年建成的深圳體育場顯然不能滿足大運會的舉辦水準。于是,興建一座全新的體育場館成了當時的最優選。而在當年,有著充足空間、成本低廉的龍崗無疑是最佳選址地。
2007年11月26日,深圳大運中心場館在龍崗區閣坑村內打下了第一根樁。
在場館設計上,大運中心可謂獨具匠心,集中體現了時尚前衛的建筑理念,其造型宛如一顆“水晶石”。 同時,其“一場兩館”呈三角形分布,中間由大運湖水面相連,三座體育場館頗似三塊水晶巨石,與周圍的山體、綠地配合,形成了獨特的“山水石”結構。
“這是我在國際大體聯工作期間見過的最好、最美麗、最先進的比賽場地,就像‘皇冠上的珍珠’。” 時任國際大體聯主席基里安面對著建好的場館,發出了由衷的贊嘆。
2011年8月12日,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在深圳如期開幕。賽事期間,大運中心“一場兩館”承擔了田徑、游泳、籃球3大項92小項的比賽任務,共產生了92塊金牌,占大運會金牌總數的三分之一。在這里舉行了共166場賽事,有共計多達56萬余人次在這里參加或觀看比賽。
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也開啟了深圳與國際大型頂級賽事的“緣分”。依托舉辦大運會留下的豐富遺產,深圳也開始與越來越多的國際賽事結緣。
2019年11月3日,伴隨著賽事衛冕冠軍斯維托麗娜最后一計回球出界,賽會頭號種子阿什莉·巴蒂以兩盤比分6:4和6:3戰勝對手,捧得了2019深圳WTA(國際女子職業網聯)年終總決賽單打冠軍。
僅在2019年,深圳就舉辦了女子網球協會(WTA)年終總決賽和法國足球超級杯賽等國際高端體育賽事;職業體育賽事方面已有中超和CBA聯賽;而扎根本土的“地表最強12人”乒乓球賽、“中國杯”帆船賽等已經成為擁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賽事。
以網球為例,從1月的深圳公開賽開始,到11月的深圳年終總決賽結束,WTA一個賽季的頭尾都在深圳,這在全球都是屬罕見;而在高端賽事的金字塔尖之下,更有著發達的青少年和業余賽事體系以及人才培養體系作為塔基。“深圳未來甚至有希望媲美佛羅里達,成為世界網球之都。”相關業內人士表示。
緣何越來越多的高端體育賽事落戶深圳?在業內人士看來,深圳有著獨天獨厚的優勢:
紛至沓來的頂級賽事也與這座城市的經濟發生著奇妙的“化學反應”。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深圳體育產業總產出已超1000億元,直接拉動其他相關產業產值6000億以上。截至2019年,深圳市居民人均體育消費為2925.02元,已經超過歐美國家人均體育消費300美元標準。
去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正式發布,其中指出:“支持深圳舉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和文化交流活動,建設國家隊訓練基地,承辦重大主場外交活動。”
事實上,深圳承辦國際體育賽事的歷史,正是特區發展史的生動縮影。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圳正朝著打造國際體育賽事之都的目標大步前進。
每天早上去龍城公園晨練一小時,下班后在樓下的雕塑社區公園散步。周末,一家人或去爬山,或去“綠道”徒步。這是家住龍崗中心城的夏丹一家的生活常態。
“運動是多年來養成的一種習慣,已成為一種日常的生活方式。”夏丹表示,每日的體育鍛煉能讓自己精神飽滿,內心充實。在深圳,夏丹不病是特例。像她們這樣把健身運動當成一種生活方式的,其實是很多深圳人的日常。
一座城市的體育想要繁榮,僅有政府的支持和發展無疑是不夠的,市民群眾的支持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盡管在深圳每年舉辦的各種大型體育賽事超過500場,但最蓬勃發展的還是全民健身運動。“深圳體育的核心是群眾體育。”業內專家向記者表示。
在《深圳市體育發展“十二五”規劃》和《深圳市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中,都明確了深圳體育發展第一基本原則——“以人為本”。多年來,深圳通過一系列創新型制度和開拓性舉措的實施,已經使群眾體育發展走在全國前列,打造出健康中國的“深圳樣板”。
除了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深圳還有著全國最為熱情的賽事觀眾:
數據顯示,2019年在深圳舉辦的國際、國內重大單項賽事和職業聯賽,吸引了超過200萬的人次觀眾現場觀看。《2018年NBA中國球迷畫像》中,NBA鏈接密度最高的城市便是深圳,城市的NBA用戶數量占全國的3.5%,也是全國最高的數字。
南方日報記者 徐烜和 崔璨
攝影 南方日報記者 朱洪波
編輯: 陳偉峰掃一掃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