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印之間的關系,不得不提的便是去年6月發生的加勒萬河谷沖突事件。雖然事情也過去了一年有余,但自從這事兒發生后,中印之間的裂痕似乎越來越大了。
就在9月初,就連印度外長蘇杰生也承認,在加勒萬河谷沖突事件后中印關系發生了徹底的改變,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盡管中方每次都帶著滿滿的誠意和印方談判,但從目前印度的種種動作來看,我們始終高估了印度的想法。
首先,在疫情與經濟“雙困境”的前提下,印度居然敢對中企下了“封殺令”。
據悉,長城汽車在印度市場投資10億美元,但印度政府并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反而處處刁難長城汽車,原本并不需要很長時間的審批工作,居然一年下來都沒有結果,面對這樣的情況,長城汽車對印度市場也失去了信心和耐心,把資金壓在印度市場也并不是什么明智之舉,決定調整分配額度,把其中3億美元投放巴西市場。
其實,印度也算是有眼無珠了,長城汽車只此一家,印度并非其唯一的選擇,再說連獲得印度政府審批都如此困難,無法想象真正在印度開辦廠商之后,長城汽車又將遭到怎樣的“非人待遇”。 正是由于印度政府的百般刁難,才讓長城汽車徹底“寒心”。
目前印度制造業并沒有達到高級水平,一直以中低端產業為主,并且產業鏈也并不完善。對于這樣一個依靠廉價勞動力和地價來換取發展的國家來說,刁難中企實在不是什么明智之舉。
另外,有媒體報道稱,今年,印度與多國展開雙邊和多邊軍演的數量前所未有,“防務外交”“發出戰略信號”“強化互操作性”已成為印度軍方高層掛在嘴邊的時髦詞匯,這種情況前所未見。
目前,200名印度軍人正忙于參加在俄羅斯舉行的多國演習。而在不久前,印度軍隊才結束與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分別舉行的雙邊軍演。下個月,印度將參加“四方安全對話”機制成員和英國在孟加拉灣舉行的演習。
此外,從今年9月到11月,印度陸軍還將分別與尼泊爾、斯里蘭卡、英國、美國、法國舉行軍演。而印度海軍今年已與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等多個國家舉行軍演。
另外,澳大利亞已正式邀請印度參加由該國主導的軍事演習“護身軍刀”。
不少專家對此解讀,這是印度在向中國發出信號,以此達到威懾中國的效果。
“護身軍刀”演習 資料圖
“深耕印度洋、東進太平洋”是印度長期以來的國家戰略。一直以來,為與中國搶奪對印度洋的影響力,印度不斷地在該地區加強軍事存在。
客觀地說,印度的確擁有著得天獨厚的海洋地緣優勢。印度三面環海,占據著南亞次大陸主體板塊,像一把匕首深深插入印度洋1600多公里。此外,安達曼-尼科巴群島緊緊扼守著馬六甲海峽這個“亞太咽喉要道”的西口,而印度洋特殊的地理位置又進一步強化了印度的海洋優勢。
但面對中國在亞洲漸長的影響力,印度難免焦慮。通過聯合他國軍演,印度多少給了自己些許安慰。除開軍演,印度還為追趕中國在預警機這種“空中戰力倍增器”領域的絕對優勢,印度砸下總預算高達1100億盧比(約15億美元)的資金來推動國產預警機研制。
不過,我們也十分清楚印度的工業能力和創造能力,至少對中國來說,印度還算不上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對手。對于印度,我們并不希望把太多的精力放在這位喜歡“胡攪蠻纏”的鄰居身上,從中方處理2020年中印邊境對峙事件中也可以看出。
對中國來說,單純的處理中印關系并不難,難的是印度的背后站著美國,這才是關鍵點。印度本質上還是在見風使舵,雖然本身對中國并不構成很大的威脅,但以防其發展為“四兩撥千斤”之勢。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每走一步都需要仔細考量,相信中國自有它的考量。(趙中)